Dena網誌裡看到這篇文章

想一起放上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以下是網誌原文:





 - 延伸自 T.S.ELIOT The Waste Land 《荒原》



很聳動又很令人難以理解的標題。

T.S.ELIOT  
The Waste Land(荒原)

這部鉅作的第一句為

"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

「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


非常的有名,也常被人引用或加以心得。


我遇過兩種不同的詮釋。

第一種大概是指,四月是這麼的美好,充滿著希望與溫暖,為何只有自己是如此的悲慘呢?

當然是慘什麼就看個人自行的解讀了。

不過我想,這點通常跟文人或多或少都帶有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心理有關。


並不是貶低的意思,我一向都相信,偉大的作品是必須在強烈的情感下產生的。

不論是哪種類別的作品,或是什麼樣的情感。

可是動不動就覺得自己很慘又是另一回事了。



第二種呢,就跟標題比較相關了。

先來看看這首詩第一部的最後一句:

"You! hypocrite lecteur!-mon semblable-mon frere!"

這其實是出自"Au Lecteur"(To the Reader)

有關這個我就不多做解釋,有興趣的可以去找荒原這首詩來看。

翻成英文是

"Hypocrite reader!-my likeness-my brother!"

配合這首詩,很難不令人聯想到,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偽善。

並不是指責閱讀這件事。

閱讀對有些人來說,是比較表面的。

讀了之後有沒有得到自己的東西,還是一味接收作者的想法呢?

是不是單純覺得閱讀是好的就去讀,而隨著作者起舞卻不自知?



拉回到原點來看,T.S.ELIOT本身主張詩的「去個人性」和「無我論」。



當然在當時受到一陣的撻伐。

我個人是解讀成大家都惱羞成怒了。


一個作品能不能自然而然的讓讀者心中產生一幅畫面,當然也是需要一番功夫的。

但是是否可讓讀者去思索且反覆玩味,最後有了自己的想法,有時候似乎是更為重要的。



這跟讀者也是脫不了關係。

若是無論如何都沒有想法、面對作品就先有了拒絕的心理,甚或根本是本身就不願去思考。

對作品豈不也是莫大的污辱?



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

若是只安於現狀,沉浸於安逸,幻想著拿著一本書就是閱讀。

閱讀只是一種偽善。



---------------------------------------------------------------------

的確

當你只是閱讀

like look instead of read

you will learn nothing from that book you holding on your hands

我今天看的一本書中提到

Nothing is absolutely the limit of nothingness.

過去的我,學得國高中的詬病--Skim and Scan

如今,至少身為外文系的學生,Reading is our work.

我試著聽從老師的經驗

從字裡行間學習:)

It's really useful!

例如短短一句話,你可以寫的很美

The grass was wet and the earth smelled of springtime.

It was apple-blossom time, and the days were getting warmer.

It smelled of the perspiration of tired horses and the wonderful sweet breath of patient cows.

The big door stood wide open to the breeze.

以上是E.B. White 的文句

你可以從他的字裡行間構出一幅圖畫

我想,閱讀,應該是一種學習。

或許我離題了

不過,我想表達的是

尤其是在讀「詩」的時候

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否則無法從詩中獲得出什麼結論:)

下次貼幾首詩和大家一起分享。

以上先報告到這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ised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